查看原文
其他

世界厕所日 | 看看古代厕所中的另类文明史

令羽君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21-02-28

温馨提示:这是一篇“有味道”的推送

请不要在吃饭时间阅读


昨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

“世界厕所日”

(严肃点!这可是一个国际性有味道的节日!)


这一节日由世界厕所组织于2001年提出

联合国大会2013年通过决议并正式设立

意在提高普通民众对厕所问题的认识

鼓励人们采取行动,应对全球卫生危机



一直以来,厕所都被视为

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存在

人们羞于提及它,却又离不开它

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

——吃喝拉撒睡中

厕所就占了两件


据统计,人的一生中

大约有3年的时间在厕所度过

这个被人们选择性无视的存在

是人类发展史上最能体现文明的地方

(相关阅读:你有想过,你的祖先

是怎么解决下半身问题的吗?


在我国历史进程中

厕所也翻新出了不少的花样

今天,就让小编带你一起

品味古代厕所中的另类文明史





简单直接的坑式厕所


远古时代,无论男女老少,想要上厕所,都是就地解决,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。当粪便堆积到无法正常生活时,人类就会选择迁徙。


直到有了粪坑的出现,人类才不必为了躲避自己的排泄物东奔西走,从而最终定居下来开展农耕生活。

据考古发现,中国最早的厕所出现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。尽管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设于房舍外的土坑,但已经预示着人们开始集中地点排便,迈出了厕所文明的第一步。


西安半坡村遗址复原图


到了周朝,人们已经学会将木板子搭在大坑上以支撑双脚,在坑的中间设有漏井,粪便可直接落入池内。

周朝漏井示意图


当然,即使是这种进阶版的坑厕,条件也还是简陋的,因为它总有被排泄物填满的一天,然后就需要不断易地挖新坑。

《仪礼·既夕礼》中记载有“隶人涅厕”。说的就是古人掘地为厕,待坑满后,命令奴隶把坑填上,再挖个新坑。


于是,为了避免麻烦,人们将粪坑挖得更深更大,以便使用更长时间。但是坑挖得太深,上厕所就成了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。《左传》记载,公元前581年,晋景公姬孺“将食,涨,如厕,陷而卒”。



春秋时期的粪坑有着让人惊叹的深度,不慎跌入只能是凶多吉少。作为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之人,晋景公也算是真·遗臭万年了。




节能环保型厕所


古代的人们就已经意识到,人的排泄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于是大力发展起可持续经济,打造出一种“猪厕合一”的厕所形态,称其为“圂”(hùn,也作“溷”)。


先秦时期,“圂”专指圈养猪的场所,到了战国末期,“圂”才有了猪圈与厕所两重含义。


将厕所建在猪圈上头,设有专门的道路和门通向厕所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“上厕所”。而下层猪圈围墙上有一些小洞,叫做“窦洞”,为粪夫清理粪便所用。


西汉 红陶厕猪圈 河南博物院藏


当人在上面酣畅淋漓的时候,猪可以在下面大快朵颐。并且,人的排泄物直接落入猪圈,与猪的粪便和饲料残渣混在一起发酵,称为“沤肥”,是农作物极好的肥料。


圂厕不仅节约了空间,更把排污业与农牧业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,积极贯彻了绿色循环可再生的发展理念。


汉 绿釉猪圈 故宫博物院藏


考古出土的大量“陶猪厕”冥器表明,与猪共厕在汉代十分流行。但是,这种“混合型厕所”在魏晋以后就逐渐绝了迹。不过很多人家依旧把牲畜栏圈等设在厕所旁边。


汉 陶厕圈 宿迁博物馆藏


此外,经考古发掘,汉代还有一种自带化粪池的厕圈。其正面圆形的带口池子乍一看就像是现在的坐便器,而事实上,这种池子是用以储存粪便的。可见,那时的人们就十分有环保意识了。




移动便携式厕所


懒惰推动着人类的进步。为了方便如厕,古人不再局限于使用固定厕所,而是发明了一种便携式厕所,叫作“虎子”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夜壶,是常见的男用溺器。


虎子起源于战国,风行于汉及两晋,可能也是为了满足魏晋名士的风流与潇洒。


战国末期 错金银鸟纹虎子 故宫博物院藏


西晋 越窑青瓷虎子 浙江省博物馆藏


到了唐朝,由于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叫李虎,而古人讲究避尊者讳,不能将皇帝爷爷的名字用在如厕器具上,“虎子”就改名为了“马子”。


渐渐地,古人对于马子的要求也变得更高,不光要能用来装尿,还要能装粪便,于是马子的形制加大了,变成了桶形,“马桶”因而诞生。


《梦粱录》中记述:“杭城户口繁夥,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,只有马桶。”可见,至迟到宋代,民间社会已流行木制的“马桶”之物。


马桶占地小、味道轻、方便清理,其功用超过了溺器,因此在民间很受欢迎。一直到民国,这种移动马桶都是千家万户的必备用品。


木马桶


不过,古人讲究环保,马桶装满了,是不可以随意倾倒的,必须由专门的人来处理。这种专门经营“粪业”的职业清洁工,在唐宋时叫作“倾脚头”。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粪便,将其运送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贩卖,获利颇丰。


当时,粪便收集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,竞争十分激烈,还有人还为了争夺收粪市场而进行诉讼。


收集粪溺肥田,既解决了城市粪便的处理问题和环境问题,又使粪便还乡,有效地利用了粪肥资源,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做法了。




贵族VIP级厕所


在古代,贵族们对于如厕这件事则更加讲究,往往依照自己的需求打造VIP级别的专享厕所。


当英国人约翰·哈林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抽水马桶时,厕所真正进入了现代意义上的变革。而在古中国,抽水马桶的雏形却出现得更早。


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孝王王后墓地宫内出土的石质坐便器,将古代贵族释放自我的情怀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。


石质坐便器位于墓室角落,右侧和后背靠墙,便坑为长方形,便坐是由两块石质坐垫组成,分别立在便坑两侧。在便坐对应的下方,是两个鞋型的脚踏。坐便器同时还设有背靠和扶手结构,力求完美地体现其实用性。


西汉梁孝王王后墓中的石质坐便器


坐便器靠背部位,连有蓄水池和水管,虽不知其具体的便后冲水过程,但它作为冲水马桶的鼻祖,在中国的厕所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
魏晋时期,贵族们的厕所更是奢华到了浮夸的地步。


据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富豪石崇家的厕所内纱帐环绕,十多位打扮靓丽的侍女列队伺候,还悉心帮如厕之人更衣。这样的服务,就是现代的高级厕所也未必比得上。


而在硬装修之余,当时贵族的厕所里还出现了很多配套的“软包设施”。人们在厕所内摆香炉焚香熏,用一种名叫“澡豆”的颗粒状物质洗手,甚至还备有用来堵住鼻孔臭气的枣子。


清·华喦《金谷园图》中的石崇

上海博物馆藏


元代的“洁癖狂”倪瓒则是为自己打造了专属的“香厕”。《云林遗事》记载,他用香木建了个高楼,高楼下面有个敞口的木格子,盖着厚厚的鹅毛。


排泄物掉到木格子里,又轻又软的鹅毛会马上飞起,将排泄物覆盖住。并且,仆人在下面守候,随时更换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鹅毛,以保证厕所环境整洁,气味芬芳。


元·张雨题《倪瓒像卷》中的倪瓒
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
到了清朝,皇宫贵族们更加钟爱坐着如厕。清代皇帝、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作“官房”,用法十分讲究,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,用木、锡或瓷制成。


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,外边安有木框,框上开有椭圆形口,周围再衬上软垫,口上有盖,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。木质便盆一般都装有锡质内里,防止渗漏,在盆底还会铺一层干松香木细末,用以保持芳香。


清代木质官房


锡质官房则为椭圆形,盆上有木盖,正中有钮;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,便凳比较矮,前端开出椭圆形口,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。便凳同样包有软衬,确保如厕时始终享受舒适的触感。


清代锡质官房


官房除了不能冲水之外,与现在一般的马桶相比,也没有太大差别。




设施齐全的公厕


除了各具特色的私人厕所外,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公共厕所的建设。


早在先秦时代,中国就有了公厕,并设有专人管理。《周礼·天官》记载:“宫人,掌王之六寝之修,为其井匽,除其不蠲,去其恶臭。”所谓“匽”,就是指建于道路旁边的公厕。


当时的公厕还有具体的建筑标准。《墨子·旗帜》中称:“为民溷,垣高十二尺以上。”厕所设有2.7米高的围墙,充分考虑到了如厕时的隐私保护。


而从考古出土物来推断,至迟在汉代,厕所已分男女。陕西汉中市汉台区一墓中曾出土了一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明器“绿釉陶厕”,这座陶厕有房顶,从山墙一侧开有两个门。厕所蝒有墙分隔,门外亦有一道短墙,将左右隔开,区分出男厕与女厕。


汉代 绿釉陶厕 汉中博物馆藏


到了宋代,更是出现了设施服务完全不输现代星级卫生间的豪华公厕。


南宋时,前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僧人曾经手绘一本图册,叫作《五山十刹图》,其中有一幅图描绘的内容是镇江金山寺东司。“东司”这名字听起来仿佛是个神秘的权力机构,实际上指的就是厕所。

金山寺东司平面图


由金山寺东司的平面图可以看出,当时的公厕已经相当完备。上方是一排带隔间的大便槽,隔间外设有香炉;右下角为小便槽,旁边有净手用的灰、土、澡豆和水槽等。


东司的中间设有挂手巾等物的“净竿”,下有烘干手巾的烤炉,左侧有烧汤水的火头寮。不仅解决了人们方便时衣物、饰品的放置问题,还能够提供衣物烘烤服务,并在冬天时为厕所供暖,可以说是考虑得相当周全了。


东司中的“净竿”和烤炉


在清代,公厕管理有了新的变化,出现了收费厕所。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收费公厕就出现在清嘉庆年间。


据《燕京杂记》记载,当时“北京的公共厕所,入厕者必须交钱”,“入者必酬一钱”,交钱才能入内,并可拿到两片手纸。


因为有利可图,社会上出现了私人开公厕的现象。为了揽生意,厕主往往在厕外张贴大幅吸引人的布画,竖广告牌,上书“洁净毛(茅)房”字样。厕所里还会摆上小说等书籍,供如厕者阅读,争取“回头客”。


直到今天,清洁卫生的公共厕所仍是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须,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

吃饭喝水有多重要

上厕所就有多重要

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

人们想办法将粪便变废为宝

努力让如厕变成一种享受


厕所的发展历程

无疑可以作为中华文明的里子

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



扩展资料

古人关于“上厕所”的表述:

· 如厕

如,是去往某处之意。秦汉时期,“如厕”就已经成为上厕所的一种文雅说法。

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坐须臾,沛公起如厕”。


· 更衣

在汉代时,上厕所的另一种婉辞称为“更衣”。

如《论衡》:“夫更衣之室,可谓臭矣。”


· 行圊

唐代以后,厕所的通俗说法叫做“圊”(qīng),厕所因多建在院子东角,因此又称“东圊”。

正因圊是厕所之意,所以上厕所又叫做“行圊”。


· 登东

由于东圊多建在东边,因此上厕所也叫做“登东”。

如《警世通言》:“荆公见屋旁有个坑厕,讨一张毛纸,走去登东。”


· 出恭

“出恭”,也是上厕所的雅称,源于明代。明代科举考场中设有“出恭”“入敬”牌,士子如厕通便,须先领牌,故称通便为“出恭”。且称大便为“大恭”,小便为“小恭”,“放屁”为“虚恭”。

如《警世通言》:“行至陈留地方,偶然去坑厕出恭”。


· 浄手

如厕也可以婉称为“浄手”(同“净手”)。

如《水浒传》:“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,每日饭食,我自对付来与他吃。如要水火,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”。


· 水火

如厕也可以隐称为“水火”。

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:“亦且终日相处,这些细微举动,水火不便的所在,哪里妆饰得许多来?”


· 方便

方便是如厕比较通行的说法,现在依然在用。

如《西游记》:“那婆婆即取两个净桶来,教他两个方便。”

滑动查看相关资料


参考资料:

纪录片《上线了文物 第1季》第4集《石制坐便器—另类文明史》

陈默《我国古代的如厕文化》

乌鲁木齐晚报《厕所演变史》

倪方六《中国公共厕所何时分男女?》

李晖《溺器“虎子”之后,当称“马子”》

张十庆《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》




往期珍赏 · 珍品目录

(点击标题  即可阅读) 


“吃土指南”请查收

古人的“肥宅快乐水”

汉服入门穿搭手册

古人奢侈行为大赏

一不小心把古画放大看,我发现……

9.9分的“纪录片”,制作一人承包?!

30+部高分文博纪录片(内附观看地址)



多棱镜游学: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,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、文化知识




文 博  /  历 史  /  文 化  /  展 讯  /  馆 舍 推 荐  


后台回复关键词“投稿”

可查看约稿函

微信ID:atmuseum
微博:@博物馆的那些事儿

微信群:    扫下方二维码即可


(扫码备注“进群”,即可加入交流群

来都来了,点个在看再走吧~~~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